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,但就业市场用人需求的“疲软”让“毕业即失业”成为目前的严峻形势。
虽然就业形势严峻,但却不影响芯片行业持续上演“抢人大战”,毕业就能拿三四十万,跳槽即涨薪并不少见。
以“付高薪”聘“芯”
2021年,“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”正式升为一级学科,越来越多的公司、猎头将应届生作为他们的“候选人”之一。
今年硕士毕业的陈同学正式入职了长沙的一家上市公司,其实早在去年秋招的时候,他就收到了8家芯片公司的offer,年薪在30-50万元之间,同时,有的公司还承诺给股票期权,这样的薪酬条件对应届生来说已经算是“天花板”了。
对比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浪潮,芯片行业的人才争夺战正在热烈上演。资深猎头方女士表示,985、211高校的芯片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很轻易就能拿到40万左右的年薪,这直接反应了芯片行业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。
对于研发芯片的企业而言,他们更愿意接触有多年经验的工程师,不惜花重金来“挖人”,企业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,为了下一代产品的研发设计,哪怕牺牲当前利润也要把人“请过来”。
有消息称,联发科员工去年的平均薪酬高达513.79万新台币(约合人民币112.8万元),相比上一年上涨50%,实现了人均百万年薪。此外,三星内部员工爆料,其去年的总奖金额度相当于其11个月的工资,年收入达到了实实在在的“23薪”。
以“育人才”造“芯”
年初发布的《2022人才趋势报告》显示,2022年芯片行业薪水涨幅将居首位,超过了50%,其次是医疗及大健康涨幅35%。如今芯片公司开出的薪酬已经直追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水平。涨薪的背后是人才的争夺,那么在疫情的影响下本就不活跃的就业市场,为何在芯片行业却一反常态呢?
在政策和资本红利的“诱惑”下,涌入芯片赛道的企业迅速增加,当前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已经达到2810家,较2020年的2218家增长26.7%。此外工信部宣布,国家会大力扶持芯片产业,力求在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达到70%。
加之国内芯片行业的人才储备本身就不多。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54.1万人,同比增长5.7%。但根据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,到2023年仍存在超20万人的缺口。
由于芯片产业链很长,涉及设计、封装、制造等多个环节,需要材料、数学、计算机、化学等诸多跨学科人才,目前高校中设立专门的集成电路专业还是比较少,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曾对媒体指出,我国的芯片产业人才培养极不平衡,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,但研究算法、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太少。
另外,芯片人才门槛很高,基本都是硕士毕业,很多还是985、211的高材生。但是大学教育跟产业界脱钩太大,很多大学电子信息、微电子甚至集成电路专业都是以材料为主,很少有做真正的芯片设计。
学校很难培养出可以直接上手的芯片设计人才。这也意味着,培养一个成熟的芯片工程师需要花费很多年,时间成本进一步加剧了芯片行业的“抢人热潮”。
以“高投入”制“芯”
芯片人才,要的是质量。尤其在芯片制造这一块,技术难点最多、投入成本最高、风险最大,急需真正合适的高质量芯片研发人才。而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,想要获得大量人才还需耐心等待。
2020年7月,国务院出台鼓励芯片行业发展的重磅政策,提出新型“举国体制”发展芯片产业;未来1-2年,国家鼓励的芯片设计、制造、封装等各个环节企业均可减免所得税,最高的直接免税10年。
有公开数据显示,华为旗下的哈勃在3年内投资超过70家半导体企业,同时阿里巴巴、腾讯、中国移动等多家企业均在“入局”投资芯片行业。
虽然芯片行业面临人才缺乏与技术限制,国内芯片发展面临重重阻碍,但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持续投入,未来芯片行业还是值得期待的。去年,号称中国半导体产业“黄埔军校”的清华大学,正式成立集成电路学院,立志让未来中国半导体行业不再被“卡脖子”,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