芯片是由一系列有源和无源电路元件堆叠而成的3D结构,薄膜沉积是芯片前道制造的核心工艺之一。从芯片截取横截面来看,芯片是由一层层纳米级元件堆叠而成,所有有源电路元件(例如晶体管、存储单元等)集中在芯片底部,另外的部分由上层的铝/铜互连形成的金属层及各层金属之间的绝缘介质层组成。芯片前道制造工艺包括氧化扩散、薄膜沉积、涂胶显影、光刻、离子注入、刻蚀、清洗、检测等,薄膜沉积是其中的核心工艺之一,作用是在晶圆表面通过物理/化学方法交替堆叠SiO2、SiN等绝缘介质薄膜和Al、Cu等金属导电膜等,在这些薄膜上可以进行掩膜版图形转移(光刻)、刻蚀等工艺,最终形成各层电路结构。由于制造工艺中需要薄膜沉积技术在晶圆上重复堆叠薄膜,因此薄膜沉积技术可视为前道制造中的“加法工艺”。
薄膜沉积是决定薄膜性能的关键,相关工艺和设备壁垒很高。芯片制造的关键在于将电路图形转移到薄膜上这一过程,薄膜的性能除了与沉积材料有关,最主要受到薄膜沉积工艺的影响。薄膜沉积工艺/设备壁垒很高,主要来自:第一,芯片由不同模块工艺集成,薄膜沉积是大多数模块工艺的关键步骤,薄膜本身在不同模块/器件中的性能要求繁多且差异化明显;第二,薄膜沉积工艺需要满足不同薄膜性能要求,新材料出现或器件结构的改变要求不断研发新的工艺或设备;第三,更严格的热预算要求更低温的生长工艺,薄膜性能不断提升要求设备具备更好集成度,另外,沉积过程还要考虑沉积速率、环境污染等指标。下面几节,我们从薄膜种类与应用、芯片制造模块工艺、性能指标等角度来阐释薄膜沉积行业的高壁垒。
2、薄膜主要分为半导体、介质、金属三大类,薄膜种类针对不同场景有不同侧重
常见的薄膜主要分为半导体、介质、金属/金属化合物薄膜三大类,特点在于沉积材料与不同场景下应用的复杂多样,并且材料的进步伴随制程等的演变,推动薄膜沉积工艺/设备不断研发。
1)半导体薄膜:应用范围有限,主要用于制备源/漏极的沟道区、单晶外延层和MOS栅极等。分为单晶硅、多晶硅、非晶硅等,其中多晶硅(Poly-Si)主要用于MOS的栅极等,单晶硅一般采用外延法制备,在单晶表面生长出完全排列有序的单晶体层,非晶硅/锗硅(α-Si/SiGe)主要用于光伏领域和填充半导体前段工艺源/漏的沟道区。
2)介质薄膜:应用范围最广泛,主要用于前段的浅槽隔离、栅氧化层、侧墙、阻挡层、金属层前介质层,后段的金属层间介质层、刻蚀停止层、阻挡层、抗反射层、钝化层等,也可以用于硬掩膜。介质薄膜是一类具备绝缘性质的薄膜,主要用来掩蔽芯片任何器件/金属间杂质相互扩散,因此应用范围最为广泛。介质薄膜沉积主要需要考虑薄膜厚度、台阶覆盖率、致密性等。最常见的介质薄膜包括氧化硅、氮化硅、低/高介电常数材料等。
①掺杂的/不掺杂的SiO2:应用最广泛的介质薄膜,最主要用于浅槽隔离(Shallow Trench Isolation,STI)、多晶硅栅的栅氧化层与侧墙、层间介质层、阻挡层、硬掩膜等。由于Si元素丰富且SiO2拥有高熔点,允许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,因此SiO2应用最广泛。沉积过程中,SiO2要求足够薄,防止应力作用产生裂纹,同时要满足一定台阶覆盖率要求,尤其是在电极引线和元件互连时的覆盖率。SiO2可以通入硅烷与氧气制备,也可以通入TEOS(Si(OC2H5)4,四乙氧基硅烷)与氧气/臭氧制备,TEOS-SiO2的薄膜性能更好;而在SiO2中掺入杂质可以形成例如对特定离子更好的隔离效果、使薄膜具备更好的填孔能力等特性,常见的如在SiO2中掺入磷杂质形成磷硅玻璃(Phospho-silicate Glass,PSG)或者同时掺入磷杂质和硼杂质形成硼磷硅玻璃(Boro-phospho-silicate Glass,BPSG),一般用于金属前介质层(Pre-metal dielectric,PMD);也可以掺入N元素形成氮氧化物,可用于栅氧化层、硬掩膜、抗反射涂层等;
②SiN/Si3N4:绝缘性能好,用于钝化层、刻蚀停止层、硬掩膜、侧墙等工艺。Si3N4的特点是相较SiO2的结构更致密、化学稳定性高,因此更适合用于钝化层和刻蚀停止层等用于掩蔽离子扩散,制备难点在于颗粒的控制;但Si3N4的介电常数很高,一般不作为层间介质(intern-metal dielectric,ILD),否则会导致导体之间产生大的电容;
③低介电常数(k)介质:在后段PMD中用来替代传统SiO2。后段金属层级金属层间介质中,电路导线电阻用R表示,寄生电容用C表示,由于R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呈反比,C与电容极板的距离呈反比,因此随着制程微缩,布线之间的距离减小,电容与电阻均变大,产生RC信号延迟造成信号失真,影响芯片工作速度。因此需要降低R与C,R=ρL/S,ρ是电阻率,L是导线长度,S是横截面积,由于增大导体横截面积不利于制程微缩,因此降低R的办法是选取电阻率更低的导体,比如用Cu替换Al,而在Cu布线之后,很难选择其他导体替代Cu来继续降低电阻;C=kA/d,A是横截面积,d是电介质膜层厚度,降低横截面积会导致电阻R增加,增加电介质膜层厚度会导致间隙填充更加困难,因此降低C的办法通常是降低k值,采用低k材料(例如掺杂氟元素等形成的有机材料)替代SiO2,低k介质的工艺壁垒在于保证薄膜较薄同时实现足够的机械强度、高均匀性等;
④高k介质(HFO2、HfSiOx、HfSiON等):用于在栅极氧化层中替代多晶硅栅中的SiO2。晶体管尺寸不断减小,需要维持足够栅电容来保证栅控能力,因此要求栅氧化层厚度继续减薄,然而在栅氧化层物理厚度减薄到低于1.5nm时,器件漏电流大幅增加,因此需要用高介电常数k的介质替代SiO2来维持栅极保持高电容,这样可以在等效栅氧厚度(Equvalent Oxide Thickness,EOT)持续缩小的前提下,使栅介质的物理厚度相对较大,来减少栅介质漏电流;
3)金属及金属化合物薄膜:金属薄膜主要用于金属栅极、金属层、焊盘,金属化合物薄膜主要用于阻挡层、硬掩膜等。金属薄膜包括Al、Cu等,具备良好导电性,用于制作电极、导线、超导器件等,关键在于保证沉积速率同时沉积的金属薄膜满足较好的导电性;金属化合物薄膜包括TaN、TiN等。
①Al/Cu导线:用于金属籽晶层与金属导线,Al也可以作为金属栅极。0.13um以上的制程普遍使用Al作为导线,但在0.13um以下制程,由于Cu电导率更高,为了减小RC延迟,用Cu替代Al作为导线,既可以保证较高的电导率,同时还能通过减薄厚度降低电容;
②钨(W):主要用于接触孔和通孔,也可以用于金属栅极。接触孔(Contact)用于将前段工艺制备的晶体管和后段工艺的第一层金属层连接,通孔(Via)用于将相邻金属层之间的连接,由于PVD制备的Al和Cu台阶覆盖率较低,而采用CVD方法沉积的W台阶覆盖率高,具有填充高深宽比通孔的能力,但是W的电阻率较高,因此W不能用于金属互连层,专门用来填充接触孔和通孔;
③TiN/TaN/Ta/Ti等金属化合物:主要用于阻挡层和金属栅极。在前段接触孔和后段通孔外部需要沉积一层阻挡层,用于阻挡W的扩散,在后段Al/Cu金属层外侧也需要制备一层阻挡层来阻止Al/Cu向介质层扩散;
④WSi2、TiSi2、CoSi2、NiSi等金属硅化物:主要用于在栅/源/漏极上层的硅化物层。在前段工艺源极、栅极、漏极上面沉积一层金属硅化物,可以降低各电极的电阻,也可以降低栅极对金属层的电阻。